2025年 03期
超越“间接成本”:解读捐赠者对非营利组织技术运用的态度
毛寒尽;金松;赵子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被证实为有助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然而,与组织技术发展相关的支出往往被视作“间接成本”,引发捐赠者反感。那么捐赠者是否真的关心非营利组织的技术运用水平以及其技术支出?由是,本研究通过在Qualtrics平台上进行在线调查实验,收集了1040名参与者的数据,以此考察捐赠者对非营利组织的技术投资预算、支出目的及绩效成果的反应。结果表明:技术运用相关的绩效对捐款有正面影响,捐赠者也更愿意向拥有更高技术支出的组织捐款;然则,公开技术项目的详情会抑制捐赠意愿(特别是所开发的技术被用于筹款活动和项目服务时)。非营利组织应采取开放创新的方式,以充分展现其技术能力,从而吸引更多捐赠支持。
话语嵌入与功能演进:中国社会组织主流媒体媒介形象及其变迁
张潮;柯欣然;高寒;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承担着引导舆论、凝聚共识的重要功能,对社会组织的新闻报道有助于其获取政治和社会合法性。同时,相较于政策文本,主流媒体报道不仅反映国家对社会组织的单向规范与引导,还会根据社会情境和受众期待,进行专业化新闻生产,媒介化呈现“国家—社会”互动的实践特征。通过对1990—2020年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系统性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报道以正面形象构建为主,并逐渐将社会组织嵌入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塑造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治理的形象;报道受到“国家—社会”关系实践变迁的深刻影响,新闻框架呈现出从功能单一到多元分工的特点。另一方面,主流媒体报道不仅反映出控制型、发展型和规范型三种“国家—社会”关系之间的张力与调和,也凸显了中国特色党社关系的逐渐加强,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能动作用愈发显著。
社会组织合谋及其治理逻辑
李健;马创军;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组织合谋现象不仅扭曲了社会组织的价值定位,也损害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组织合谋的类型、成因及治理,学界已经有所关注,但始终缺乏整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基于若干行业关键知情人的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识别出社会组织合谋的触发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治理逻辑。研究发现,制度压力是社会组织合谋的外源因素,资源基础是社会组织合谋的内源因素,两者在社会组织道德伦理调节下决定社会组织合谋的生成。进一步地,模拟物理学的触发器机制,可识别出社会组织合谋具有脉冲干扰机制、资源震荡机制和道德过滤机制。应该通过设立动力、过滤和稳定三个阀门对社会组织合谋予以控制和调节,从而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运行与公信力建设。
整合式合作:社会组织何以推进基层治理——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分析
武静;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多方合作。本文基于资源整合理论考察基层合作治理过程,提出资源赋能合作、合作激活资源的整合式合作框架,并对山东省P机构参与社区治理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发现,以社会组织为链接点的基层多元主体的合作过程包括资源识别、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三个环节,社会组织在其中扮演资源网络链接者与治理网络中间权威的角色。整合式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社会组织应在基层治理网络中连接、协调内外部资源以产生治理效能。为此,社会组织需采取多种策略实现资源与治理耦合、信任与权力平衡以及治理效能可持续。
共同生产视角下志愿服务参与基层减负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叶李;吴结兵;在治理任务持续下沉的背景下,基层减负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核心议题。作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形式,志愿服务如何助力实现基层减负目标,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与机理阐述。本文引入共同生产理论,构建“制度—组织—技术”三维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志愿服务参与基层减负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志愿服务通过制度柔性补位、组织韧性增强和技术适配优化等维度,在资源整合、权责重构与公共价值共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赋能”功能。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完善多元激励机制、强化志愿组织能力建设以及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嵌入等实践路径,旨在为基层减负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政民互动理论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方法研究——以香港“关爱队”为例
张祖平;李燕;社区志愿服务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其效能提升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民互动理论框架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遵循“政策激励外部牵引、社区需求内生驱动、社区能人牵头带动、志愿服务项目凝聚力量”四维生成路径。本文以中国香港社区“关爱队”为例,分析其通过权能塑造、结构演化与价值共创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形成志愿服务精准供给与居民需求高效响应的实践经验。研究表明,内地社区志愿服务应重点强化政府制度引导、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激发居民动员效能三重核心路径。这一发现不仅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更有助于通过政民良性互动,推动社区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多元共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可持续动力。
多源流框架下省级慈善法规出台原因的组态分析
杨佳譞;基于多源流政策议程理论分析省级慈善法规的出台过程,探讨其受到何种因素及其组合的影响,对于理解慈善法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对省级慈善法规出台成因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政治流对其的出台具有关键影响,“宽松环境型”与“外部压力型”两个类型的省份更易于出台相关法规。研究拓展了多源流政策议程理论在中国情景下的应用领域,有助于打开目标模糊的社会性政策议程的黑箱。
“依法治善”背景下互联网公益众筹的法律困境及其破解
殷菲阳;互联网公益众筹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慈善模式,在推动慈善资源整合的同时也面临法律规制的系统性困境。通过梳理互联网公益众筹发展历程,本文揭示了其法治化进程呈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进特征,发现以2023年《慈善法》修改为节点,当前互联网公益众筹面临双重法律困境。为深化对这一模式的认识,必须正视平台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已从初期的功能互补演变为价值冲突,核心矛盾体现为平台技术优势形成的隐性支配与慈善组织主体地位的弱化。在此基础上,应明确对互联网公益众筹在法理上的规制依据,并根据主体角色的差异性,提出强化慈善组织主导地位、推动互联网平台身份回归、建设具备统一性的法律规制体系的解决方案。
现代慈善全景中的企业角色透视——以资源配置为镜
杨方方;现代慈善事业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支点,正面临资源配置瓶颈,亟须创新突破。鉴于企业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及慈善资源配置优化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以慈善配置为“放大镜”,系统考察企业在慈善生态中的多维角色,以期为破解我国慈善资源困局提供思路,并为企业确定自身慈善生态位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慈善资源配置全景的“生态树”模型,“慈善生态树”由探索配置模式升级的“树冠层”、提升配置效率的“树干层”及优化资源要素的“根系层”构成。相应地,企业角色可精炼为慈善创新引领者、市场积极参与者和慈善土壤夯实者。在慈善市场领域,企业角色可进一步细分为捐赠者、组织者与连接者。在慈善生态中,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的角色或模式,每一种角色与模式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企业应依据供需匹配原则定位自身慈善生态位,并通过“资源内化—力量跃升—能量输出”的赋能逻辑提升资源配置效能,沿着“企业慈善—慈善企业—善企业”的路径实现资源配置能级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