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1, No.1 12-20+134-135
建构意义和动员资源:集体行动视域下的民间志愿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社会机制研究”(编号:21&ZD182)
邮箱(Email):
DOI: 10.20280/j.cnki.cn33-1435/c.2025.01.002
摘要: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我国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当中,国家通过“治理吸纳慈善”逐步将志愿组织整合进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国家动员再一次回到“台前”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志愿服务主力军的民间自发自愿的志愿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适应性发展出新的发展策略。从集体行动的理论视角出发,从“建构意义”与“动员资源”两方面对民间志愿组织的发展策略进行解析后发现,在新时代慈善事业中,民间志愿组织需要进行“参与治理”的外部意义框架和“多元开放”的内部意义框架建设,同时也需要建构“扎根社区”“倚靠体制”与“数字动员”的资源动员新策略。

Abstract:

Volunteer service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In the public welfare and charity undertakings in China's new era,the state has gradually integrated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into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hrough "governance absorbing charity",and state mobilization has once again come to the "forefront"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As the main force of volunteer services in China,the civil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that are spontaneously and voluntarily formed have also adaptively developed new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is process.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e ac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ivil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 constructing meanings" and " mobilizing resources".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charity undertakings in the new era,civil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need to build an external meaning framework of " participating in governance" and an internal meaning framework of "diversity and openness",and at the same time,they also need to construct new resource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 taking root in the community", "relying on the system" and " digital mobilization".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 魏娜:《志愿服务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② 何祎金:《文明实践与当代志愿服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1)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7页。

(2)聂磊:《自组织集体行动的个人动机、意义建构与整合机制——以草根志愿组织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7期。

(3)刘威:《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东南学术》2010年第4期。

(4)李德成、郭常顺:《近十年社会动员问题研究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5)同④。

(6)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

(7)王仕民、郑永廷:《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动员与引导对策》,《社会科学》1997年第9期。

(8)杨敏:《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与社区参与》,《社会》2005年第5期。

(9)Salamon L M and Sokolowski W,Volunteering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Evidence from 24 countries,Baltimore: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Civil Society Studies,2001.

(10)Xu Y and Ngai N P,“Moral resources and political capital:Theor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unta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vol.40,no.2 (2011),pp.247-269;王焕、魏娜、陈俊杰:《志愿服务中的国家动员——基于CGSS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评论》2021年第4期。

(11)孙立平、晋军、何江穗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16页;刘威:《回归国家责任:公益慈善之资源动员及群众参与的新传统》,《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朱健刚、高锦涛:《惯习生成:对社区志愿者自我动员机制的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4年第10期。

(12)朱健刚、邓红丽:《治理吸纳慈善——新时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总体特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13)王焕、魏娜、陈俊杰:《志愿服务中的国家动员——基于CGSS2012年数据的实证研究》,《公共管理评论》2021年第4期。

(14)黄君、黄禹:《国家服务社会:社区志愿动员机制与路径》,《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2年第1期。

(15)孙立平、晋军、何江穗等:《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87-102页。

(16)毕向阳、晋军、马明洁等:《单位动员的效力与限度——对我国城市居民“希望工程”捐款行为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6期。

(17)玉苗、慈勤英:《“倚靠体制,面向社会”:体制外公益组织“准社会化动员”的个案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18)刘威:《国家在场的慈善事业:经验局限与转型进路》,《学术论坛》2015年第10期。

(19)同③;张帆:《社区志愿服务的“麦当劳化”及其走向》,《兰州学刊》2020年第8期。

(20)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287-337页。

(21)朱健刚、邓红丽:《治理吸纳慈善——新时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总体特征》,《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22)冯仕政:《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3)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4)McCarthy J D and Zald M N,“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A partial theor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82,no.6 (1977),pp.1212-1241.

(25)同①。

(26)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7)同①。

(28)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29)Zald M N,“Looking Backward to Look Forward:Reflection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Resource Mobilization Research Program,”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1992.

(30)朱健刚:《行动的力量——民间志愿组织实践逻辑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18页。

(31)石大建、李向平:《资源动员理论及其研究维度》,《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Snow D A,“ Ideology,frame resonance,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vol.1,no.1(1988),pp.197-218.

(32)朱力、龙永红:《我国现代慈善资源的动员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33)苗利娜:《互联网时代残障公益组织的动员机制研究——以“广州市合木残障公益创新中心”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年。

(34)玉苗、慈勤英:《“倚靠体制,面向社会”:体制外公益组织“准社会化动员”的个案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35)朱力、龙永红:《我国现代慈善资源的动员机制》,《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基本信息:

DOI:10.20280/j.cnki.cn33-1435/c.2025.01.002

中图分类号:D632.9

引用信息:

[1]朱健刚,高锦涛.建构意义和动员资源:集体行动视域下的民间志愿组织发展策略研究[J].公益研究,2025,No.1(01):12-20+134-135.DOI:10.20280/j.cnki.cn33-1435/c.2025.01.0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的社会机制研究”(编号:21&ZD182)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